熱導管技術
因體積與面積的大增,而短暫嘗試完全回歸到無風扇的純散熱片散熱時代,這主要是指桌上型計算機所用的PentiumⅡ處理器,而筆記型計算機所用的PentiumⅡ,也因為高熱問題也引出了新的散熱手法:熱導管(Heat Pipe,大陸方面直接翻譯成:熱管)。
熱導管與散熱片相同,散熱運作時都不需要使用電能,屬被動式散熱器,熱導管過去是用在航天領域以及大型主機(或其它相關的大型運算設備、系統),然而行動用的PentiumⅡ處理器發出太多的熱能,加上筆記型計算機不似桌上型計算機,并沒有太寬裕的機內散熱空間與電能,尤其是電能問題,在電池電能有限的情況下必須盡可能不使用風扇、致冷器等額外用電的散熱方式,否則筆記型計算機的待機時間、電池使用時間將會更加縮短,如此外出攜用的價值與意義也會打折扣。
■挑戰零風扇 再度失敗
嚴格來說,個人計算機除了IBM兼容機(x86架構)外也包含蘋果計算機公司(Apple Computer)的麥金塔(Macintosh,俗稱:Mac)系列,而Mac計算機向來標榜創新,過去至今一直是IBM兼容PC的追趕、抄仿對象,Mac計算機在1999年、2000年間也在散熱設計上嘗試突破,即是從第二代的iMac(1999年)以及PowerMac G4 Cube(2000年)的機種上,嘗試全面棄舍風扇式散熱,不僅是處理器用的風扇,包括電源供應器部份的風扇也要棄舍。
麥金塔個人計算機嘗試全面揚棄風扇的原因并非是「維護管理」方面的考量,而是「使用舒適性」方面的考量,由于風扇運作時容易產生噪音,而麥金塔計算機的使用者多數都從事創作、設計性質的工作,且習慣于深夜工作,如此較能夠專注或產生靈感,然而寧靜的深夜卻因風扇噪音而不得安寧,反而妨礙、影響了工作情緒。
取消風扇后的作法其實與過去Intel的嘗試相同,改以較厚大的散熱片來幫助散熱。不過,這項嘗試似乎也未成功,不僅PowerMac G4 Cube有過熱問題,且后續的麥金塔計算機也依舊使用風扇。
▲2004年Apple Computer公司推出新款的PowerMac G5個人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2顆2.5GHz的PowerPC 970FX處理器,并用上水冷循環的散熱系統(圖中G5字樣的鐵盒內)。(資料來源:http://www.apple.com)
■動態調控技術
再次的挑戰雖然失敗,但用戶對計算機運作寧靜度的意識也已經抬頭,然風扇依然是「必要之惡」,因此有了折衷的作法,即是調適性的控制風扇轉速,由于風扇轉速愈快也也意味著噪音的提升,所以除非處理器溫度上升,否則不對應提升風扇轉速,讓風扇轉速與處理器溫度呈隨時動態性的正比對應調整,以此來減少風扇噪音量。
■循環水冷技術
在使用了通風孔、散熱片、電動風扇、致冷器、熱導管等散熱技術后,個人計算機依然持續尋求更精進、良善的散熱方法,對此方案業者引入了水冷散熱(Water Cooler)技術,2004年Apple推出新款的PowerMac G5個人計算機,該新款計算機使用2.5GHz的PowerMac G5(PowerPC 970FX)處理器,較之前的1.8GHz、2.0GHz版的處理器更為快速,然而也更為熱燙,過去1.8GHz、2.0GHz版仍可用散熱片與風扇散熱,而2.5GHz則是加入了水冷式循環散熱,但同時也仍然要散熱片與風扇的搭配,等于同時用上了三種散熱技術。
水冷散熱的原理類似冷氣機,即是在一個密閉的循環管內裝入冷媒,并透過壓縮機(馬達)的運轉使冷媒于管內循環,由冷媒快速吸取處理器的熱量,并將熱量運到外端他處后加以均化消散。
水冷散熱技術除了冷卻(吸熱)效率佳之外,另一個優點是低噪音,由于是在密閉管內進行冷媒循環,所以運作上相當寧靜,良善設計上可以低于30分貝(相當于人類耳語的程度)。相對的,電動風扇并不易降低噪音。
既然使用上馬達,所以水冷散熱為主動式散熱,此外水冷散熱在設計與產制時也必須相當嚴謹可靠,理由與致冷器相同,倘若水冷的循環系統有所疏漏,使管內冷媒液體外泄,會對電路板造成損害。
事實上PowerMac G5并非是第一個使用水冷散熱的桌上型運算系統,早在此之前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DEC)公司的Alpha計算機即有使用,不過此屬于工作站計算機,而非一般的個人計算機,此外過去在x86 PC的個人改裝、組裝市場中也早有嘗試水冷作法。
在PowerMac G5使用水冷系統后,日本恩益禧(NEC)公司也在同(2004)年推出采用水冷技術的計算機,且為x86架構,NEC的ValueStar G Type TX桌上型個人計算機(Pentium 4)也使用水冷散熱系統。此外NEC也在其PC架構的伺服氣上使用水冷散熱。
要注意的是,Apple與NEC雖都采行水冷系統,但所用的管內冷媒卻不相同,Apple用的是純水,而NEC用的是甲醇。
■持續突破
很明顯的,散熱設計所考慮的,絕不單單只是效率問題,還要考慮空間、體積、寧靜、電力、維護、安全等問題,甚至成本也必須在意,特別是PC日益低廉的今日,而新的散熱技術也通常意味著較高的實現成本,如此在更熱燙、更低廉之間求取平衡,將是PC散熱設計的重大課題,特別是過去曾發生過為了精省成本,將原本該用三根熱導管的機內散熱系統降成只使用兩根熱導管,進而在出貨后過熱當機而影響聲譽,由此更可知散熱設計的重要性。
散熱片技術基本教戰
在電子設計的熱管理當中,散熱片(Heat Sink)絕對是最基礎、基本的一項運用,在一般自然對流無法及時散熱的情況下,且尚無必要使用電動風扇的強制對流散熱前,絕大多數是使用散熱片來因應。
即便到了要使用電動風扇(Fan)進行散熱的程度,散熱片也不會因此而廢棄,事實上現有的作法多是讓散熱片與電動風扇相輔搭配,以最常見的機內處理器為例子,處理器是先透過散熱膏(或稱:熱導膏)與散熱片相連,之后才在散熱片上端加裝電動風扇,以此來加速散熱,而非有了電動風扇后,就完全不再使用散熱片。
同樣的,近年來積極運用的熱導管(Heat Pipe)技術,也依然需要與散熱片搭配,熱導管一端接觸處理器芯片的封裝表面,另一端則接觸散熱片,透過散熱片將熱消散。除此之外,在其它類型的散熱技術、散熱設計上,也多會運用與搭配散熱片。因此,本文以下將針對「散熱片」進行更多的技術討論。
▲即便是已采行電動風扇,甚至是熱導管,也多半仍需散熱片的搭配輔助,圖為筆記型計算機等機內低矮空間限制時的散熱設計模型,除了風扇外,在氣流的進出口位置也有設置散熱片。
標簽: 點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