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箱常見風道設計
如果一個機箱沒有合理的風道設計,任憑風扇的散熱能力再強,也只能是在一堆“熱氣”中不斷旋轉,效果可想而知。風道是指空氣在機箱內運動的軌跡。合理設計的機箱,必需要考慮冷風從哪里進入,熱風從哪里散出,風的流向如何控制。
當然,可以打開機箱側板,再配上一個小電扇對著機箱內部狂吹,但隨之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大量灰塵進入機箱,日久天長容易損壞板卡等精密配件;配件產生的輻射會毫無阻擋的危害人體健康;機箱產生的隆隆噪音讓人“震耳欲聾”。
設計合理的機箱風道能在風扇的幫助下形成有效的氣流通道,冷風從一側散熱孔進入,在風扇的幫助下,從另外一側的散熱孔抽出,在流動的過程中帶走熱量。
TAC標準,優勢散熱機箱
TAC標準,這里把TAC 1.0版本的風道效果與TAC 1.1版本進行比較,為大家講解一下標準進步帶來的散熱性能提升。
在TAC1.0版中,Intel的設計概念是通過加裝直徑約60mm的可調節側面板導風管,并使用80mm機箱后側排風扇來加強機箱內部空氣對流,從而實現CPU正上方空氣“恒溫”38度的散熱效果。不過由于CPU的功耗提升的太快,這種設計目前只能滿足Intel賽揚D檔次中低檔系統的散熱需求。
之后Intel對TAC 1.0標準進行了微小的修改,使風道形成得更加合理,這就誕生了TAC 1.1標準。新版本將側面板導風管增大到80mm,機箱后側排風扇增大到92mm。此外還在顯卡和擴展卡插槽之上新增了一個側面板通風口,為高端顯卡和外設提供額外的冷卻“通道”。
主流機箱產品風道解析
目前大多數機箱廠家采用前后雙程式互動散熱通道設計,具體為:外部低溫空氣由機箱前部進氣散熱風扇吸入進入機箱,經過南橋芯片,各種板卡,北橋芯片,最后到達CPU附近。在經過CPU散熱器后,一部分空氣從機箱后部的排氣風扇抽出機箱,另外一部分從電源底部或后部進入電源,為電源散熱后,再由電源風扇排出機箱。機箱風扇多使用80mm乃至100mm規格以上的大風量、低轉速風扇,避免了過大的噪音,實現了“綠色”散熱。
為了更順利地對高速硬盤散熱,有的廠商采用在三英寸驅動器架的前部安裝附加進氣風扇的方法,不但能夠增加機箱內空氣流量,還可以直接對硬盤進行散熱。此外將傳統的硬盤安裝位置下移,使硬盤和機箱底部接觸,也是個新穎的設計思路。這種方法既利用了機箱底板增強硬盤散熱,又可以使新鮮的低溫空氣進入機箱后首先給硬盤散熱,大幅度降低了硬盤熱量,延長硬盤使用壽命。
此外,輔助風道的作用也不可小視。CPU、顯卡所產生的熱空氣,主要是通過“邊緣”旋渦進入主風道;光存儲設備、硬盤產生的熱空氣上升,積聚在機箱上方,要靠主風道邊緣的輔助風道排出機箱。因此,我們在選購機箱時,一定要注意機箱的前面是否預留有風扇安裝位。這樣安裝了前置風扇后,可以更好地形成機箱內的“旋渦”,從而提升整體散熱效果。
已被遺棄的BTX
不經意間,ATX已經面世10年了。或許是Intel看到了目前ATX機箱構架散熱效果已經難有大幅提升,因此2004年推出了新一代的BTX(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機箱構架規范。這次Intel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整體散熱的需要,重新設計了處理器、主板芯片組的位置,CPU散熱器也配備了專門的導風罩。但由于目前CPU功耗的降低,BTX已經被INTEL擱置。
在BTX架構中,最大的改變就是重新定義了各部件的擺放位置,將CPU、顯卡、北橋發熱大戶排成一線,更強調了“整體散熱”的重要性。此時,原本需要多個高轉速風扇的地方,只需要安裝一個靜音風扇,就可以讓CPU、北橋、顯卡和內存等設備同時受益,既提高了整體散熱效率,又有效降低了機箱內散熱設備帶來的噪音。
隨著PC硬件功耗的不斷增加,ATX機箱從先前的“無標準可依”逐步發展到CAG、TAC標準,并形成“38度”機箱概念,散熱能力不斷提高。但是,整體散熱已經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只有從整體上去規劃,才能達到更高的散熱效率,讓散熱和靜音完美結合
標簽: 點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