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背景介紹
02成果掠影
近日,東華大學丁彬、王先鋒團隊針對用于個人熱管理紡織品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開發了一種雙冷卻紡織品(DCT),具有3D熱網結構和Janus潤濕結構,采用液體輔助超聲改性,高壓靜電紡絲和壓后處理相結合。具體來說,織物的外層(mE)由親水性聚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與改性BNNS (mBNNS)共混而成,而織物的內層(mP)由疏水性聚氨酯(PU)與mBNNS共混而成。由于mBNNS與兩種聚合物具有較強的界面相互作用,在高壓靜場中形成水平導熱通道,隨后的壓制增加了單纖維在織物厚度方向的接觸面積,織物具有雙向高導熱系數,提高了機械強度。在三維多級熱傳導網絡的影響下,DCT獲得了顯著的面內和透面導熱系數(8.57和0.70 W/mK),以及實用的力學質量(抗拉斷裂強度為65 MPa)。此外,DCT具有Janus濕潤結構,具有單向吸濕性能(輸運指數為1081%)和快速水分蒸發性能(0.34 g h?1)。在靜態和動態情況下,快速散熱和汗液蒸發是人體降溫的有利特征。與棉織物相比,DCT可以將溫度降低3.7°C。這一策略為開發用于建筑個性化制冷和節能的先進功能性紡織品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成果以“Dual-Cooling Textile Enables Vertical Heat Dissipation and Sweat Evaporation For Thermal and Moisture Regulation”為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03圖文導讀
圖1. a) DCT的制造過程示意圖。b)人體靜態和動態狀態下DCT熱擴散和汗液蒸發機理示意圖。c)大尺寸DCT照片。紅外熱成像顯示一個真實的人穿著DCT(左胸)和棉織物站著和跑著。 圖2.a) BNNS和mBNNS的SEM圖像和b) FTIR光譜。c) mBNNS/EVOH(左)和mBNNS/PU(右)的ESP在?0.03 ~ 0.03范圍內繪制。d) m-E和e) m-P的SEM圖像。f) NO-NM, NO-M, O-M的XRD。g)納米片沿平面方向的取向分數。纖維膜h)壓前和i)壓后的SEM橫截面圖(傳熱路徑如圖中紅色曲線所示)。j) E/P、m-E/m-P和DCT的BET表面積比較。k) mE與mP的孔徑分布對比,插圖為對應的水接觸角。 圖3. 人體處于靜止狀態時DCT的散熱性能。 圖4.人體運動時DCT的冷卻性能。
標簽: 熱管理 點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