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原文:https://doi.org/10.1016/j.applthermaleng.2021.116947
1957年秋,也就是中國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的第二年,我考入了交通大學。1962年夏,我從西安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制造工程系畢業。我很幸運地被錄取為研究生,在楊世銘教授的指導下學習熱傳遞(HT),楊教授于1953年,在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理工學院雅各布教授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1966年底,我獲得了研究生畢業證書,并加入了西安交大的教師隊伍。1980年10月至1982年12月,我有幸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熱實驗室與E. M. Sparrow教授一起工作。我于1983年初回國,此后一直在西安交大工作。作為HT和流體流動(FF)的教授和研究員,我在這一學科工作了50多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數值傳熱和增強對流傳熱。
02 26個課題的研究經驗
1.符號保存原則
對流項的離散化方法是有限體積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穩定是主要挑戰之一。對于穩定格式,無論網格步長和速度有多大,數值解都是穩定的,而條件穩定格式可能導致數值解振蕩。到1987年為止,已經提出了幾種分析方案穩定性的方法。然而,沒有人可以應用于分析所有現有的方案。基于物理考慮,提出了符號保存原則。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所研究的方法對一維瞬態擴散對流方程的對流項進行離散化,擴散項采用中心差分(CD)進行離散化。從物理角度考慮,下一時刻點i和時刻點n相鄰點處記原始擾動記為
在相鄰兩個點處的誘導值記為
因此應滿足以下條件:
的符號應與原始擾動相同。而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條件可以確定該格式的臨界佩萊特數,超過該格式的數值解將振蕩。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且具有物理意義的要求。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充分分析所有現有方案的穩定性,無一例外。
2.從SCSD到構建新方案的一般方式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們開始關注方案的構建,并提出了SCSD和SGSD,后者具有二階精度且無條件穩定,偽擴散影響較小。開發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現有的對流項格式都是單獨提出的。在FVM框架下是否有統一的方法來構造方案?在文獻中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提出了FVM中構造方案的一般方法,現有的所有方案都可以由該方法導出。當時方案構建的另一個問題是方案能否同時具有絕對穩定性和高精度。當時的主流觀點是,一個方案有兩個特點是矛盾的,低階格式可以是絕對穩定的,而高階格式只能是條件穩定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文獻中已經證明,一旦一種方案的插值系數能夠滿足某些條件,則一種方案可以同時是絕對穩定的,且精度大于2階。
3.改進的對流有界性判據
有界性是方案構造中的另一個問題。如果數值解不超過或低于物理過程固有的控制值,則所采用的對流格式稱為具有對流有界性。較為著名的判據是對流有界條件(CBC)的Gaskell-Lau判據。這個CBC被認為是充分和必要的。研究首先指出這種CBC是不必要的,提出了一種新的有界方案,該方案不滿足G-L CBC所需的條件。后來的例子表明,滿足G-L CBC的方案可能導致物理上不合理的解,并提出了一種改進判據。有趣的是,其他作者在沒有意識到這種改進的CBC的情況下提出的一些新方案自動實現了這種改進的CBC。現有的所有保有界方案都滿足這種改進的CBC。
4.CLEAR-IDEAL算法耦合速度和壓力
對于不可壓縮流體流動的數值求解,SIMPLE算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是半隱式的,因為當確定一個速度的修正時,它的鄰近點的影響完全被忽略。這種半隱式特征影響了收斂速度和魯棒性,自1972年SIMPLE算法提出以來,出現了許多變體。然而,所有這些簡單族算法都不能完全克服半隱式特征。關鍵是在SIMPLE-family算法中,速度是通過在中間修正中添加一個小修正來更新的。CLEAR算法在文獻中提出,該算法通過動量方程重新求解更新后的速度,而不是添加一個小的修正。大大提高了算法的收斂速度和魯棒性。后來在中,在CLEAR算法的基礎上發明了IDEAL算法,其中執行多個雙重內部迭代(一次針對壓力,另一次針對速度)。算法的收斂速度和魯棒性得到了顯著提高。
5.存在再循環流時的出口邊界條件處理
對于開放系統中N-S方程的數值求解,在如何確定出口邊界的問題上存在爭議。一個重要的觀點是,出口邊界應該定位在沒有再循環流動的地方,否則數值解將沒有意義。這種方法不僅需要較大的計算空間,而且有時難以實現。在電視屏幕從爐膛取出后的冷卻過程這一實際工程問題的刺激下,我們提出了一種處理這種情況的實用方法:出口邊界可以定位在需要的任何位置,垂直于出口邊界的速度分量由局部質量守恒決定,平行于出口邊界的速度分量由垂直于出口邊界的零階導數決定。然后用解域中的總質量守恒條件來修正出口處的局部法向速度。我們將不同數值處理的結果與試驗結果進行了比較,發現所提出方法的結果與試驗數據吻合較好,而其他方法的數值結果與試驗數據存在質的差異。
6.流體孤島的數值計算技術
在二維流場和傳熱的模擬中,經常會遇到與邊界沒有任何聯系的孤島位于場中。共軛法是將流體區和固體區同時求解的一種有效方法,將賣區視為一種特殊的高粘度流體。如何用這種共軛方法處理這樣的孤島,困擾了我們團隊好幾年。最后計算出數值細節如下:(1)在每次迭代時,將孤島上的u0、v0初始值設置為零;(2)通過設置動量方程主對角線元素的很大系數,使島中的u*、v*為零;(3)通過對系數d設置很小的值,使u '、v '接近于零;(4)將島內接近于零的速度傳遞到邊界,每次迭代時設置擴散系數很大,采用調和平均進行界面插值。
7.附加源項方法及其應用
第一類邊界條件是數值模擬的最有利條件。對于第二種和第三種邊界條件,可以使用所謂的附加源項方法(ASTM),其中在邊界處傳遞的能量被視為與邊界相鄰的第一個控制體的內部源。添加此附加源項后,邊界相鄰控制體與邊界的連接可以完全切斷,求解代數方程時,該邊界可視為第一類邊界。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數值處理方法,可以節省可觀的計算時間。文獻中介紹了ASTM,并為其合理性提供了一個推導過程。此外,該方法在許多實際問題中得到了應用。在文獻中,ASTM用于處理制冷室不同表面之間的表面輻射;中采用ASTM數值方法確定了開槽翅片效率;中采用該數值方法求解了共軛單、雙殼體內的自然對流。
8.一些網格生成技術的研究
為了克服FVM最嚴重的缺點,不規則域網格生成方法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引起了很大的研究興趣。我們團隊的工作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在教材的第2版中,專門安排了一整章詳細介紹了體擬坐標(body- fitting coordinates, BFC)的方法。結果表明,在眾多HT和FF數值模擬教材中,中給出BFC內容最為詳細。文獻提出了一種二維Delaunay三角形網格自動生成方法。采用多曲面法生成截面均勻、發散和收斂的扭曲方形風管網格。提出了一種生成各向異性三角形的方法,不同方向的拉伸量差異很大。通過所提出的方法,生成的三角形的縱橫比可達2000。這種網格對于紊流邊界層的流動計算是非常有用的。
9.VOSET-一種有效的相位界面捕獲方法
沸騰傳熱的基本特征是蒸汽泡從表面產生、生長和離開。界面捕獲法是模擬氣泡行為的方法之一。在幾種界面捕獲方法中,流體體積法和水平集法應用最為廣泛。VOF和水平集各有優缺點,相互補償:VOF能保證質量守恒,但不能得到精確的界面曲率,而Level Set剛好相反。因此,發展聯合辦學成為必然趨勢。但這種結合不應該是簡單地把兩種方法放在一起。我們提出了一種有效的組合方法VOSET:用VOF來確定氣泡質量,用Level Set來計算界面曲率;此外,曲率是由幾何方法確定的,而不是通過求解微分方程。從而大大提高了界面捕獲的效率和精度。VOSET也成功地擴展到3D情況。它現在在解決工程問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0.用LBM模擬成核沸騰和薄膜凝結
界面捕獲法模擬沸騰傳熱的一個缺點是必須先驗地設置蒸汽核作為其起點。只有中尺度和微觀尺度的數值方法才能模擬氣態氣泡的生成過程。我們團隊通過LBM對此進行了一些調查。提出了結合共軛傳熱處理的三維多松弛時間(MRT)相變晶格玻爾茲曼方法,在不引入任何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模擬粗糙表面的成核。發現表面空腔形狀對成核過程有顯著影響。中液體密度與氣體密度之比為17。中,通過在P-R狀態方程中使用較小的系數值,將液氣密度比擴展到200。當然,這一比例仍遠低于實用價值。例如,大氣中的水的這個比值是1600。留了一個大房間供進一步改進。此外,LBM在中也研究了不凝性氣體的膜狀冷凝HT。
11.兩類多尺度模擬
進入21世紀,多尺度模擬成為國際數值模擬界的研究熱點。然而,當我們仔細研究需要多尺度模擬的案例時,我們發現不同的研究人員對多尺度問題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從數值模擬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有必要將多尺度問題分為兩類:多尺度過程和多尺度系統。對于多尺度過程,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控制方程和數值方法。數值解應在界面處耦合。對于多尺度系統:在不同區域使用相同的控制方程和相同的數值方法。區別在于網格步長。兩個典型的例子分別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中的傳輸過程和數據中心中的傳熱。據筆者所知,目前文獻中所研究的多尺度換熱問題均可分為這兩類。
12.FVM/LBM/DSMC/MDS之間的耦合方法
對于多尺度過程,不同數值方法下不同區域界面處解的耦合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不同區域采用納米尺度、微/中尺度和宏觀尺度的方法,在界面處交換溶液,得到整個全溶液。相鄰區域界面處的數值解(信息)交換可以用兩個運算符在數學上表示:
其中Φ和?分別是宏觀參數(如速度)和介觀或微觀參數(如LBM中的分布函數),C和R分別是壓縮和重構算子。運算符C很容易定義,比如用不同平均方法,但算子R很難構造,因為在這里,來自一個解區域的較少信息(例如FVM中某一點的速度)應該轉換為鄰近區域的更多信息(例如LBM中的密度分布函數)。對于FVM解與LBM解的耦合,我們的團隊在文獻中提出了成功的重構算子。在多尺度原子連續體方法中,由于原子區域的非均勻性,周期邊界條件不再適用。為了在保持MD系統正確的平均壓力的同時擺脫MD模擬區域邊界處的周期性條件,需要在邊界附近的原子上施加一個邊界力。文獻中提出了確定這種力的方程。FVM與DSMC之間的耦合研究。
13.編織復合材料的熱導率測定
以編織織物為增強相,在合適的基體中制備編織復合材料,具有重量輕、強度高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等領域。在編織復合材料等廣泛應用的增強纖維材料中,碳纖維的軸向和橫向熱導率各向異性比較嚴重,其有效熱導率的測定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適當的邊界條件下,研究了三維四向編織復合材料在中觀尺度(編織紗線)和宏觀尺度(復合材料)上的熱傳導特性。考慮了不同形狀的編織紗線橫截面。實驗結果驗證了該模型的正確性。在中,對平紋編織復合材料的有效導熱系數進行了數值預測。利用復合材料的平動對稱、反射對稱和旋轉對稱三種不同的對稱構造了三種縮小尺寸的單元胞,并推導和驗證了相應的熱邊界條件。
14.柱間對流傳熱的影響
現在讓我們對加強傳熱的研究作一些總結。強化傳熱是高溫研究中一個永恒的課題。1959年春,楊世銘教授為我們開設了HT課程,他在課程一開始就強調HT增強是HT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板翅管式高溫表面被廣泛用于增強氣側高溫。從幾何角度看,板翅管換熱面與普通風管相比的主要特點是存在壁筒。盡管已經對不同類型的板翅管高溫表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沒有人聲稱壁筒對高溫的影響。該研究在中采用萘升華法進行。研究發現,壁面圓筒起到了湍流促進劑的作用。它可以顯著增強低雷諾數區域的高溫。而壁面圓筒的存在也使得層流向湍流的過渡時間提前。
15.我們對現場協同原理(FSP)發展的貢獻
盡管對高溫增強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一個多世紀,但直到上世紀末,對流高溫增強的基本機制仍不清楚。Guo提出了基于板上層流不可壓縮邊界層(拋物線流)的高溫場協同原理(field synergy principle, FSP),認為提高速度和流體溫度梯度之間的協同作用是其基本機制(由兩個矢量之間的夾角表示)。后來FSP擴展到橢圓流、可壓縮雙曲流和湍流高溫流。此外,還表明FSP可以統一現有的增強單相對流高溫的機制。對于渦發生器等復雜的增強技術,也揭示了提高速度和溫度梯度之間的協同作用是其基本機理。我們還通過數值算例揭示了FSP和熵理論對一些增強技術的評價結果是完全一致的。FSP被用來指導新的增強技術的發展,如前稀疏-實密集狹縫鰭面。
16.管內氣、水傳熱增強
當空氣和水是兩種高溫介質時,通常將空氣設置在管外,在那里可以使用一個大房間來開發翅片表面。但由于結構上的要求,有時會在管外設置冷卻水,使其在管內橫向流動,熱空氣進入管內。為了增強空氣側高溫,可以采用縱翅片。為了固定鰭片,通常在管中同軸地設置一根小管,并在兩管的環形空間之間設置鰭片表面。這種換熱器在一些壓縮機中用作氣體冷卻器。在管道HT和摩擦系數的實驗測量中,我們進行了兩種變化,一種是內管堵塞,即沒有空氣流過,另一種是內管不堵塞。令我們驚訝的是,在一定的外徑與內徑之比范圍內,同樣流速下,中心阻塞管的高溫速率明顯大于未阻塞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內翅片縱波狀翅片中心阻塞管。隨后,我們對高溫和FF進行了數值分析,發現中心阻塞管優越的高溫性能是由于外管速度梯度的增加導致協同作用的明顯改善。此外,我們根據自己的實驗數據和文獻中關于水在微鰭管中流動的實驗數據,對Gnielinski方程進行了推廣,確定了湍流平均高溫系數。
17.微型微管中的傳熱和流體流動
歷史上,不同作者對微通道摩擦系數和努塞爾數的測量結果存在著嚴重的差異和偏差。隨著制作方法、測量和數據采集技術的進步,造成這種偏差和差異的原因逐漸顯露出來。目前人們普遍認為,除了尺寸效應(氣體的稀薄性和可壓縮性效應、表面粗糙度效應等)外,單相流動的流體流動和傳熱的常規解和關系式仍然可以預測微通道內的流體流動和傳熱行為。我們的團隊是世界上做出這樣聲明的研究單位之一。在揭示尺寸效應時,我們發現當表面相對粗糙度小于1%時,氣液在微通道內的流動符合常規理論。然而,對于直徑小于10-20 μm的微通道,存在稀薄效應。在外壁溫度恒定的直厚壁管中,二維壁面和流體軸向熱傳導對同時發展層流和傳熱的共軛傳熱問題的影響進行了數值研究。結果表明,壁面軸向導熱的基本功能是統一內壁表面熱流密度。在中,對水力直徑為500微米的波浪形通道中的FF和HT進行了數值研究。文獻對多彎曲通道中1.5 mm間隙的三維拋物型湍流強迫對流HT和FF進行了數值模擬。我們團隊在氣體微通道流體流動和傳熱方面的主要成果總結于文獻之中。
18.制冷劑的相變換熱
20世紀90年代,為了取代消耗臭氧的工作物質,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我們小組主要研究了152a和134a的替代品,并于1994年發表了第一篇關于152a單翅片管外冷凝實驗結果的論文。結果表明,在飽和溫度為40?C時,152a的冷凝HT系數比0f R-12的冷凝HT系數高約20-25%。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管內對流強制冷凝沸騰實驗裝置,并對備選134a進行了實驗測量和理論分析。文獻分別報道了光滑水平管內134a強制對流冷凝和沸騰高溫局部換熱特性的實驗研究。隨后,四種制冷劑(包括R134a和R410a)在光滑管和微翅片管內沸騰換熱的實驗結果發表于。
19.管外降膜蒸發傳熱
降膜蒸發器相對于池沸蒸發器具有制冷劑充注量少、體積小、傳熱溫差小、除油容易等固有優點,被認為是冷水機組或熱泵系統中池沸蒸發器的潛在替代品。盡管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然缺乏令人滿意的傳熱相關性,甚至沒有一個公認的制冷劑水平單光滑管的傳熱相關性。基于我們之前的實驗研究,提出了單個水平光滑管上制冷劑降膜蒸發的高溫相關性。建立了五種制冷劑的兩個相關關系。全潤濕狀態的相關性在±30%的偏差范圍內擬合96.7%的我們自己的542個數據,而在-30%到+ 15%的范圍內擬合73.4%的其他作者的289個數據;部分干枯狀態的相關性在±30%的范圍內與我們自己的97.5%的數據擬合,在±30%的范圍內與其他作者共95個數據的76.8%的數據擬合。
20.摩擦電動納米發電機的研究
2016年至2017年,在學校的支持下,我校重點實驗室建設了微流體實驗室。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微流控研究,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種革命性的能量收集技術,利用摩擦電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了適應各種能源和各種應用的適用性和靈活性,已經開發出了種類繁多的具有不同結構設計的teng。我們的團隊也對此進行了一些調查。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的結構,電極和疏水層作為頂板,電極作為底板。我們的實驗結果表明,這種結構優于其他器件,這也得到了我們對介電層對輸出功率影響的理論分析的支持。此外,還實驗研究了液滴數和振動頻率對最優負載阻力的影響。
21.熱接觸電阻測定的三元法
接觸熱阻(TCR)是航空航天工程中熱防護系統設計的關鍵因素。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來確定不同材料之間的TCR。基于傅立葉熱傳導定律的一維穩態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TCR測量方法。為了確定一對材料的TCR,應測量界面溫差,并給出測試材料的導熱系數。為了呈現TCR的一個主要參數的測量結果,應該提供平均表面粗糙度。因此,界面溫差、試樣導熱系數和試樣表面粗糙度的測量構成了TCR的三個決定性要素。這一思路在文獻中已經提出,文中也提出了利用ABAQUS對TCR進行數值模擬的方法。對于中所研究的Ti-6Al-4V-Ti-6Al-4V材料對,模擬結果與實驗數據進行了比較,最大偏差為9.57%,75%的結果偏差在5%以內。
22.高溫增強技術的綜合評價
換熱強化技術是提高換熱器熱性能的有力手段。然而,任何高溫強化技術都會導致更大的壓降,并且眾所周知,壓降增加的比例往往大于傳熱增強的比例。因此,如何對增強技術進行綜合評價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提出了若干評價標準。隨著世界范圍內能源短缺危機的出現,強化換熱的節能目的變得更加重要。提出了一種基于相同流量、相同壓降、相同泵送功率下增強高溫表面與參考高溫表面對比的綜合評價方法,并繪制了性能評價圖。在該圖中,分別以增強表面的摩擦系數與參考表面的摩擦系數之比和相同雷諾數下相關的傳熱增強系數之比作為橫坐標和縱坐標。由兩個坐標包圍的第一象限可分為四個區域:在區域1中,高溫增強,壓降損失較大,每泵送功率相同,高溫就會惡化;在相同的泵送功率下,區域2的高溫增強,而在相同的壓降下,區域3的高溫增強,相同的壓降下,區域4的高溫增強比大于摩擦系數增加比。在該圖中,可以很容易和清楚地比較不同的增強技術對同一參考的節能性能。
23.不同工程段的能源利用效率
為了節約能源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政府大力采取節能措施。其中一項措施是根據能源效率(EE)來決定新計劃的工廠是應該批準還是應該關閉已經存在的工廠。文獻提出了一種基于能效指標(EEI)體系的分層指標比較(HIC)方法來評估中國不同行業的能效。HIC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據指標將電廠的EE與參考值進行比較。如果比較結果表明該裝置比參考裝置差,則不允許建立該裝置。以化工行業的純化對苯二甲酸(PTA)為例,說明了HIC法。此外,文獻提出了一種用于中國區域能源效率預測與評價的混合預測方法。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對高耗能行業能效評價的方法和政策進行了全面回顧。
24.帶有太陽能煙囪和光伏系統的太陽能輔助空氣凈化系統
太陽能輔助空氣凈化系統是利用太陽能治理大氣污染的一種新嘗試。2016年,西安建成了一個示范單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太陽能和先進過濾技術進行空氣凈化的建筑結構。該單元有一個60米高的煙囪和一個2580平方米面積的收集器。我們團隊部分參與了該示范裝置的設計、測試和評估。利用太陽能產生熱上升氣流,吸引環境中的污染空氣,污染空氣被煙囪進風口前設置的過濾器凈化,然后通過煙囪排出到環境中。這種設備的重要輸出參數是通過煙囪的空氣流量。基本上,集熱器面積越大,空氣流速越大。更大的空氣流速是以土地為代價獲得的。數值研究了由太陽能煙囪和覆蓋在集熱器上的光伏(PV)板組成的混合系統和僅由太陽能煙囪組成的系統。結果表明,采用40米寬的光伏板覆蓋整個集熱器頂部的混合系統,系統容積流量僅降低19%,但系統總輸出功率提高了57倍。產生的電力可以用來轉動風扇,使更多的空氣通過煙囪。因此,太陽能輔助空氣凈化系統覆蓋所有集熱器表面的光伏板是一個有效的變種,以節省土地。
25.環境湍流邊界層流動的再獨立性研究
對于城市街道污染運移的研究,可以采用數值模擬和風洞試驗相結合的方法。為了進行風洞試驗,出現了一個問題:如何確定雷諾數?當氣流經過街道時,所謂的大氣邊界層(ABL)就形成了。相似理論要求,要使風洞過程與原型相似,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幾何相似;(2)流動動力相似性,即風洞試驗的Re必須等于原型的Re。如果使用原型的1/ 500的模型,則平均速度為4米/秒。那么風洞中的速度應該是2000米/秒!這在ABL風洞中是無法控制的。我們建立了一個與物理風洞完全相似的數值風洞,在模擬中采用了三種雙方程湍流模型。數值結果表明,環境湍流邊界層流動可分為低雷諾數范圍內的強re依賴區和高雷諾數范圍內的弱re依賴區。提出了相對變化比的概念來確定區分兩個區域的臨界雷諾數。如果原型機雷諾數處于弱Re依賴區,則其風洞試驗可以在大于臨界Re的任何Re下進行,而臨界Re通常遠小于原型機雷諾數。因此,確定臨界雷諾數將為風洞試驗提供極大的方便。
26.相似性理論在PEMFC研究中的應用
本課題組從2000年開始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的水熱管理進行研究。PEMFC最重要的綜合性能是其極化曲線(PC)受幾十個尺寸參數的影響。為了在數值上預測這個PC,我們開發了幾個模型和相應的代碼。由于受幾十個參數的影響,到目前為止,極化曲線都是針對這類參數值的單獨一組進行量綱化得到的,并且每條曲線只能適用于這一特定的參數組。文獻全面回顧了相似理論在PEMFC各組分研究中的應用,文獻對PEMFC三維單相等溫模型采用相似分析得出相似準則。得到了7種輸入判據,并將無量綱電壓和無量綱電流密度定義為兩種輸出判據。數值驗證表明,當7個判據在較大范圍內保持各自的值時,無量綱極化曲線保持一致,偏差約為1%,表明了本文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從對無量綱極化曲線的影響來看,敏感性分析表明,7個標準可分為強、輕度至輕微和可忽略三類。相似度分析方法可以大大節省PEMFC輸出特性建模的計算時間。
從上面的簡要介紹可以看出,傳熱是熱流體科學中一個非常活躍的子領域。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當前的HT研究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正如中國諺語所說,活到老學到老,我會跟蹤它的發展,盡我所能做研究。
我有幸在楊世銘教授和E. M. Sparrow教授的指導下學習HT;我很幸運,能和160多名可愛、勤奮的研究生一起工作;我很幸運,能與團隊中許多年輕有為的同事一起,認真、和諧地教授和研究HT;此外,我們團隊的發展也長期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同仁的支持。借此機會,我向我的導師、我的學生和我在國內外的同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我的團隊的研究得到了多項中國政府基金的支持,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我要特別感謝牛津大學的何力教授、諾丁漢大學的毛雪瑞教授、閻玉英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徐輝教授,感謝你們于2019年9月在諾丁漢大學組織了我80歲生日的慶祝活動,并在備受尊敬的《應用熱工程》雜志上發表了這期特刊。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孫玉琴女士,感謝她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
標簽: 點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