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范圍
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是極具規模及影響力的光電產業綜合性展會,覆蓋光通信、激光、紅外、精密光學、光電創新、軍民融合、光電傳感、數據中心等光電產業鏈版塊。
從熱設計角度看,相關感受總結如下:
1. 5G時代來臨,光模塊成為市場大熱,目前展出的速率到400G,全部是QSFP DD 封裝,光模塊相關企業隨處可見;
2. VR/AR熱度較前兩年有所衰減,此次展出,僅看到三家顯示模組方案商;
3. LED燈作為重要的光電部件,幾乎不見蹤影;
4. 國產紅外檢測產品已經迅速崛起;
5. 大量企業的定位轉變為方案商;
6. 熱設計在光博會上鮮有身影。
展會主角:光模塊
隨著5G及萬物互聯時代的來臨,數據的傳輸成為關鍵。光模塊作為光通訊中信號收發部件,其需求量面臨爆發。至少自2014年起,光模塊就是承載網中的散熱風險最大的部件,而彼時CFP封裝的線路側光模塊(傳輸速率為100G)發熱量也僅16W。目前,據相關數據稱,400G QSFP DD發熱量就達到~13W,而殼體溫度規格與CFP并無差異,商業級光模塊殼溫要求仍然是70℃。展會上,光模塊廠商非常多,知名光模塊廠如烽火、旭創、索爾斯、海信、易飛揚等都有到場并展示自家產品。各種線纜、外殼、接頭、芯片等光模塊部件廠也隨處可見。
從展會上看,光模塊尺寸的小型化仍然是主流,根據展會現況,目前業內技術最高速率做到QSFP DD 封裝的400G。未見到800G及更高速率的模塊,推測正在研發中。
海信公司展出的光模塊
從熱管理的角度看,內部微型TEC精準控溫個別器件(推測是激光器)的溫度成為常用的方案。溫度控制進入芯片封裝層級。
現場展出的Yamaha超小型TEC
由于功率密度的提升,光模塊的散熱成為核心難題。如下圖所示的集成化波分傳輸系統,光模塊不僅被安排在散熱情況最好的進風口處,其上方還非常“違和”地施加了與外殼造型格格不入的散熱翅片。這還不夠,橫向觀察過去,上下兩層光模塊件還施加了開孔,以便降低風阻,引入更多氣流。
集成化波分傳輸系統光模塊散熱處理
從器件結構上講,光模塊的散熱問題手段較少。由于外殼封裝尺寸和材質基本已經固定,散熱問題的解決無非是使用更高導熱系數的導熱界面材料,以降低內部傳熱熱阻。另外,通過改善表面平面度,改善其與外部散熱翅片的接觸熱阻。目前,市面上還出現了耐摩擦導熱界面材料,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安防監控
展會現場,除了常規的監控機器外,作者還發現了大量紅外監控設備。紅外監控器可以工作在夜間,在沒有可見光的情況下仍然能清晰地識別場景中發生的事情。根據現場的設備看,散熱問題應該比較嚴重,部分設備外殼甚至直接做成了散熱翅片形狀。
海康威視展示的紅外攝像頭
紅外攝像頭拍攝的畫面(右下拿手機正在拍攝的正是作者)
5G基站
現場沒有看到華為的設備,但在中興新地的現場看到了中興的5G AAU。
正面看起來還挺簡潔,散熱齒很少,非常酷。但反面就是密密麻麻的斜齒。
根據網上的資料,這個基站的功耗達到910W,峰值更是高達1250W。如此大的功耗,使用自然散熱方式解決溫度問題,挑戰確實很大。現場沒有工具量取尺寸,但根據外觀,其長度約800mm~1000mm之間。斜齒可以很好地弱化上下部的熱級聯。這種形式是一個針對重力方向尺寸較大的自然散熱產品的絕妙手段(但這樣的齒形,如果使用Flotherm仿真,將帶來不小的麻煩)。
其它一些有趣的圖片:
AR眼鏡光學模組——熱量集中在發光模塊區域
光源側施加了散熱器——現場體驗顯示效果不錯,但需要外插電源,比較不方便
應用于VR設備上的顯示驅動模組
展示的Micro OLED只有五角硬幣大小,卻可以展示高清圖像,現場觸摸顯示模塊,較燙
室外柜——淺色,內外風道隔離
單晶硅3D電容器——耐溫高達125℃,缺點是容量較低
與手機大小接近的超薄VC(左),普通超薄VC(中),普通VC(右)
現場確認當前超薄VC技術較為成熟的是0.4mm,更薄的如0.35mm厚的較少
蝕刻較難控制制造精度,正在研發新的內部通道和支撐柱制造技術(透露:純機加工,無化學作用)
超薄熱管——使用C1020無氧銅,壁厚僅0.08mm,堪比銅箔
標簽: 點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