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扇才是真主角? 解析機箱散熱重要設計
很多的消費者們都會認為機箱就是一個硬件的大殼子,除了把硬件裝到機箱里這沒有任何的作用。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機箱已經不是最早先時候的簡單作用,不再是一個只是能能夠容納硬件的“容器”,機箱的散熱性以及功能性越來越被消費者們看中,一款優質機箱產品的價格也一點不亞于核心硬件,但是在實用性上以及重要性上,已經遠遠的高于了其他組件。
那么對于機箱來說,很多的消費者對其散熱性是非常關注的,一款機箱的散熱性如果不好,熱量悶在機箱內部會給內部的原件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那么說到了機箱的散熱,而目前對于機箱的散熱性相關的組件卻只有風扇,有很多的消費者認為,機箱內部的風扇越多散熱性就越強,但是這樣一來隨著增加的就是噪音,近幾年在機箱功能上浮現出“風扇調速”這一功能,使得噪音以及散熱性相對比較為平衡。
風扇的位置 選好了散熱才事半功倍
風扇這個東西不是越多散熱性就越強的,相對于時下的中塔機箱來說,風扇數量不變,安插的位置有變化那么也會直觀的影響到機箱的散熱性,那么優質的機箱產品在哪些位置設計了風扇位了呢?讓我們以一款新品機箱為例,看看這些重要的風扇位吧。
前面板中的風扇
機箱前面板中的風扇必不可少,無論是中塔、全塔、倒置機箱來看,機箱前面板中有個風扇都是必備之選,這樣風就能夠從前面板中吸進機箱內。
機箱頂部風扇
其次,由于熱量是往上飄的緣故,機箱的頂部如果有風扇位,那也是再合適不過了,頂部的風扇主要是排出熱量的作用,風由內部往外吹,一枚14CM的大風車式的風扇足以駕馭。
機箱底部以及背部配備風扇
一般來說,機箱的底部是不給配風扇位的,底部的風扇位置主要是搭配較高的腳墊來設計,和機箱面板的風扇相同,都是把涼風從機箱外部吸入機箱內部,搭配頂部的出風風扇,一進一出的垂直風道就這樣形成了;機箱背部的風扇基本上也是標配,與之呼應的是前面板的風扇位,組成了前進后出直流風道,這幾個方位的風扇位對于中塔機箱的散熱性來說是非常有效的。
不同的架構 風扇數量需求也不同
然而對于不同架構的機箱產品,對于風扇數量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小型的Mini機箱中也就附帶了一枚或是兩枚風扇進行散熱,而一款全塔的機箱產品,搭配冷排可以安裝10-20枚電源,對于一款中塔機箱來說,前部、背部、頂部、下部以及側板都附帶風扇,對于散熱的需求完全可以駕馭。
光頂部就3個大風扇
光側部就8個大風扇
多風扇的緣由,主要是機箱內部的核心硬件對散熱需求較高,還有一點就是和散熱系統的大冷排有關,上圖的那款整機產品就是附帶了兩個超長的480MM冷排,隨之就是4個12CM的風扇安插其中,熱量能夠第一時間排出,不會造成更多的傷害。
對于常規機箱來說 如此全面的風扇位已經很到位
金河田裂變3機箱不僅僅在前面板、背部、底部以及頂部標配了風扇位,從原有的基礎上,在機箱的側板以及硬盤籠中也附帶了風扇位,消費者可以自行安裝風扇來進行散熱,全方位360度的立體散熱,使得熱量能夠第一時間的從機箱內部排出,用戶使用電腦更加放心。
優質風道打造強力散熱機箱
隨著消費者們越來越多的發現,選擇大尺寸鰭片或高轉速風扇的散熱器,往往并不能完美解決電腦硬件的散熱問題,此時機箱風道才開始被消費者們所重視,機箱風道設計也要合理,否則再大的鰭片,再高轉速風扇的散熱器也并不能完美解決電腦的散熱問題。
風道是什么呢?相信很多玩家會提出這個問題,風道就是指空氣在機箱內運動的軌跡;一款好的機箱在設計風道時,往往會考慮冷風從哪里進入,熱風從哪里出去,風的流向應該怎么控制,如何才能達到最好的散熱效果,一款好的風道決定了機箱的散熱性,箱體內部的風扇再多,風道設計不好那也都是徒勞。
完好風道 打造超強散熱
綜上所述:
消費者們對于機箱最看重的還是其散熱性,內部的核心硬件過熱就可能會造成系統變慢、死機等危險,其實有著超強散熱的優質機箱就在我們身邊,并且價格也是比較親民的,簡約的復古外觀搭配”輕游戲“元素的理念,無疑是日后機箱領域的發展趨勢之一。
本文來源: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如有不適請聯系我們,謝謝。
標簽: 點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