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模問題的討論
利用軟件做仿真分析,是熱設計一個重要手段,而建立模型是仿真繞不開的重要一環。現在的商業軟件,無論Flotherm還是ICEPAK,都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建模元素,以適應越來越多樣的建模需求。例如,近年來,相變材料用于溫控的研究越來越多,Flotherm V12.0版本開始了引入了相變材料的設置。只要激活對應選項,按照材料的參數輸入即可。

熟練掌握這些建模的元素,會大大提高個人建模的靈活性,譬如,對于一個封裝器件來講,可供選擇的建模方式就有很多種。不過話說回來,好的建模方法,需要工程師有較強的,對工程問題、器件特性有很強的理解,不然的話,模型的失真也會比較嚴重的。
前不久,中國熱設計網QQ群(319322744)中有人就遇到了建模問題。他在其他的機構處買了FloTHERM的視頻,其中針對IGBT的建模,視頻教程說:因為IGBT的銅基片賦值了面熱阻了,導熱材料需要把導熱系數改為1000 W/mK,不然會有熱阻疊加,影響計算結果。而他糾結于究竟是將IGBT中的哪個熱阻換算為面熱阻賦值給銅基片。不知道是視頻的作者賣完視頻就找不到人還是對問題敷衍了事,這位朋友一直非常困惑,只好來熱設計網群求救。從他的截圖中,可以看到,材料的導熱系數類型設置為Constant,而數值被設為1000 W/mK。

電力電子、新能源汽車等產品中,IGBT是個常用的器件,從熱設計角度來講,也是非常復雜的器件。即使是TO247封裝的小IGBT器件,也要至少包含IGBT和Diode兩種芯片。而PIM模塊,更是包含了IGBT、Diode,整流,制動IGBT和制動Diode等芯片,每種芯片都有自己的熱阻數值,各不相同。銅基片底面無論用哪一個熱阻換算成面熱阻來等效,都會對其他芯片的熱阻值造成巨大的誤差,后面會有詳細的分析。

其次,IGBT的結構中,導熱系數最強的是純銅的基片,約為380W/mK,絕緣層的陶瓷,導熱系數僅有20 W/mK左右,這種情況下,將芯片至底殼之間的材料,設置成1000 W/mK這種超高的導熱介質,會增強熱量在水平方向的傳導,從而使得計算的溫度大幅度降低。對熱設計工程師來講,如果大的誤差不可避免,我們希望仿真的數值高于實測值,這樣,至少散熱性能是可靠的。而上述的建模方案正好相反,IGBT容易在樣機測試中過溫,甚至炸機,這對項目來說是災難性的。
此外在瞬態計算時,這種建模方法會引起更大的誤差。
另外,也有人被建議用雙熱阻模型建模,這就更加離譜了,雙熱阻模型,根本就不適用于這種包含了多個類型芯片的器件。
Johnson接觸到的IGBT的建模方法,前后出現過多個版本。但由于IGBT結構的復雜性,目前依然很難通過仿真的手段,直接精準的獲得各個芯片溫度。

按照廠家的資料,可以看出,IGBT和Diode的熱阻是以四層結構呈現的,而且,這兩種芯片,四層熱阻數值都不相同,這種條件下,用一個高導熱的金屬板,附加一個面熱阻,這個熱阻又怎么能同時代表兩組芯片呢?

按照廠家的推薦,每種芯片的熱路圖(Foster模型)表現為以下形式。值得提醒的是,IGBT和Diode兩種芯片的,結到殼之間的熱路是并聯的,公共節點是Tc。

目前,主流的建模方式,依舊是參照分析IGBT的主要散熱路徑,按照IGBT特有的結構層次建模,仿真的精度還是可以保證的。當然,也有人嘗試將IGBT的瞬態阻抗建立仿真模型,路還有很長。
受限于篇幅,IGBT的討論暫時進行到這里。后繼還會有相應的文章推出,敬請關注。
對于各個類型的器件建模,一定要抓住其主要的散熱通路,不可過度簡化,偏離真實的熱路圖,仿真的誤差就變得不可控了。
如果你需要綜合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包括軟件操作、熱學原理、各種類電子產品的熱設計特點和思路,并有貼身教練輔導,請咨詢中國熱設計網培訓經理紀先生(QQ/微信:4486665;手機:136 8230 7230)。精品小班,限額20人,還有少量幾個名額,請把握機會,3月25日,不見不散。 詳情點擊》》
標簽: 點擊:7359 評論:0
版權聲明:除非特別標注,否則均為本站原創文章,轉載時請以鏈接形式注明文章出處。